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2000至2005年,在剖宫产术中发生大出血83例,对其中36例(占产后出血的43%)行宫腔纱条止血。36例年龄23~39岁(平均26.9岁),孕周33~40+5(平均39.4周)周,其中初产妇29例,经产妇7例。 术中出血量800~4200ml[1]。
1.2 出血原因
子宫收缩乏力15例,为最多,原发疾病以前置胎盘最多,6例。详见表1。表1 出血原因构成表(略)
1.3 方法[2]
经消毒的2cm×6cm 4层厚有带纱条,热盐水湿透挤干后,术者一手将其按压宫底,另一手用卵圆钳夹住纱条自宫底从上而下来回填塞压紧,不留空隙,另一术者用四把组织钳夹住子宫切口四周并提起,暴露切口,填塞至子宫切口处时,用纱条的另一端先送至宫颈外口。然后用同样方法自下而上填塞子宫下段。在上下相交处注意按顺序连接,不能顺序颠倒以至术后纱条取出困难,如果一块纱条不够,则用两块纱条套结连接。缝合子宫切口时应自两宫角开始向中间全层间断缝合,并应避免穿透纱条,缝合至最后一针时先不急于打结,应用右手食指左右探查,确定未缝及纱条后再打结,第二层连续缝合亦应掌握深浅。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、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情况,并应用宫缩剂及抗生素。术后24h取出纱条。
2 结果
本组除1例填塞后止血失败迅速改用子宫切除外,其余病例均成功止血,术后24h取出纱条。在取纱条之前用催产素10 IU加入液体内滴注,另10U肌肉注射。36例无一例发生填塞纱条取出困难,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,大多体温在3~4d后完全恢复正常,住院5~7d出院。随访至42d,无一例发生晚期产后出血。1例胎盘早剥术前已出现DIC征象,PT、PTT时间延长,在用纱条填塞并大量输血纠正全身情况的前提下保留子宫成功,本例出血共4200ml;另1例为剖宫产术后6h大出血,经多种方法止血无效再次进腹行宫腔纱条填塞成功。失败1例为中央型前置胎盘胎盘剥离面出血,出血速度快,出血量多,全身情况迅速恶化,在填塞过程中出血量仍较多,后改用子宫切除,术后母婴平安出院。